驱动因素一: 现有物流系统的效率需要提高
社会物流总量稳步增长,国内物流效率仍有待提高。物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发展良好。
物流总额方面,根据我们中国企业物流公司信息技术中心进行数据分析显示,2021年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物流总额达335万亿元, 2022年1-7月,国内社会物流总额累计达190万亿元,未来有望持续不断增长。
从物流总成本看,从2013年到2021年,物流总成本从10.2万亿元增加到16.7万亿元,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从2013年的18.0%下降到2021年的14.6%。 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虽然与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有关,但也表明我国物流业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从过去五年的数据来看,2017-2021年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将基本保持在14.6%-14.8%之间,2013-2016年的快速趋势不会持续下去。 制约该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是现有的行业体系存在现代信息化水平低、经营方式落后等问题。 AGV、穿梭机等设备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仓储效率。
因此,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流供应链的规模和效率有着巨大的上升空间,这加速了仓储环节的智能化改造,相关的智能化仓储物流自动化系统有望开始高速增长。
驱动因素二:人口红利消退,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同步上升。
传统企业仓储管理行业发展属于自己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且需要进行仓储面积可以用于存放货物。因此,劳动力资源成本和土地使用成本的提升对仓储物流的成本控制费用影响具有较大。劳动力成本问题方面,根据我们国家统计局统计分析数据,我国城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年均薪酬逐年提升,从2017年的8.02万元提升至21年11.02万元,CAGR达8.26%。
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未来劳动力成本将继续上升;另一方面,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对工作质量的要求也会更高。 由于愿意从事无聊、苛刻和危险的工作,人均成本比以前高。 在土地成本方面,近年来土地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导致土地成本大幅上升。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要降低仓储和物流成本,发展智能化仓储,加快智能化物流设备的实际应用,企业将同时解决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问题,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稳定性和管理效率的最佳途径。
驱动因素三:国产厂商整体解决方案能力提升,实现国产替代是必然趋势。
从目前我国国内企业物流服务机器人的发展情况来看,仍存在稳定性不足,反应速度不高等性能管理问题,整体经济发展仍处于中低端市场环境层面,这也是一个智能仓储渗透率不足的主要工作原因。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智能化及自动化的研究起步较早,因此海外厂商可以提供社会整体智能仓储解决中国方案的能力较国内更强。从行业以及未来不断发展,智能仓储空间广阔,但从整个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看,海外厂商目前的产品结构方案在性能上仍有值得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因此,我们认为,“十三五”期间,随着5G、通信、芯片、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算法等前沿技术的不断突破,中国智能仓储供应商仍有望超越技术曲线,提升整体智能仓储实力,进入智能仓储高端系统市场,最终实现现有海外厂商解决方案的国内替代。